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关注各省党委人事更替 地方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6:59 《小康》杂志

  本刊记者 白红义 报道

  又一波人事格局的大调整在全国范围内次第展开。此次调整主要在中央部委、各省市和全国人大、政协之间展开,涉及省、部约60多个。据观察,在纷繁复杂的人事变动中,本次调整依稀体现出如下特点:

  发现、选拔和使用了一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突出政绩、在社会和民众中拥有广泛认同及声望的年轻优秀干部,为充实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人才储备;

  加强了中央部门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干部交流,强化对欠发达地区和待发展地区的干部配备;

  着力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确保干部队伍的精干和高效。

  自去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已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看作最为紧迫的任务,随后进行的各项人事调整也均着眼于为大局服务,以更加精干的干部队伍,全面贯彻高层执政意图,提升执政能力。

  此外,法治意识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理解为法律制度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它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维护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文化权利的手段。去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便体现了上述要求。多位政法委出身的官员主政一方,或可说是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从组织人事方面所作的调整,而更长远的目的,则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

  党委“减副”

  2005年5月,福建省委常委会发生重要人事更替,四位常委卸任,五位常委履新。这是自去年12月卢展工正式出任省委书记以来,福建省最为重大的一次人事调整。至此,福建省新的核心决策层已形成,共计一位书记、三位副书记、九位常委。

  与2001年12月4日中共福建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出的常委会相比,常委人数持平,省委副书记此次则减少了两名。早前副书记习近平调至浙江、卢展工接替宋德福出任省委书记,以及此次黄瑞霖转任政协副主席,期间均没有增补过副书记。

  而从近半年来其他各省级政区的人事调整来看,省委副书记去职后,一直鲜有增补(如表所示)。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逐步减少地方党委副职人数”已成为现实。

  如果不计省委副书记省际之间平调的情况(如王富玉),各省新任省委副书记迄今不过只有吉林杜学芳和新疆张庆黎两例,但这二人履新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有悖于省委减少副职人数的趋势。

  近年来,纪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体现党委对纪检工作的重视,各省省纪委书记由省委副书记兼任已成制度,因此有杜学芳由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晋升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而张庆黎原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一般来说,少数民族自治区由当地主要非汉族领导出任区政府主席,汉族领导出任区委副书记、政府副主席,张的提升是从民族政策的角度来考量的。

  经过最近半年的人事调整,目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市)委副书记人数大多维持在5名以内。人数较多的则是北京、西藏和新疆三地。

  根据现有趋势看,河北、海南和福建三省的副书记配备将成为改革的方向,三位副书记分别是省长、主管党务常务工作的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单就此次各省裁减省委副书记而言,仍有几个问题值得继续关注:

  省委常委会如何改革?

  精简省委副书记后,省委常委将会更多地履行决策者角色。目前各省级政区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一般包括正副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统战部长、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秘书长、常务副省长、军队负责人等,人数约在13名左右。而有相当多工作在一线的政府副职却进不了常委会,有可能导致决策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决策不符合实际。因此,常委会的改革亟待提上议事日程,包括它的人数、人员构成等等。

  纪委书记由副书记兼任的规定是否有所变化?

  从更长远看,常委会的改革,是由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只设一个副书记管党务,其他各个常委分工负责。显然,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近期如果改变,较为可行的是设两个副书记,一个分管经济,也就是政府首长,另一个副书记分管党务。而其中,由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的规定会不会有所改变,值得观察。

  市县乡各级党委是否仿效?

  目前裁减副书记主要集中在省级党委,而市县乡各级党委并无趋向,这几级地方党委是否也仿效省级常委会的改革,它们会采取何种方式裁减副职,尚不得而知。

  减少副书记职数,表明分管领导之上不再需要单独安排一位主管领导。权力下放有利于简化工作层级,提高管理效率。据悉,今后中共中央还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在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以适应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同时,也要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也要优化结构,逐步减少领导职数。

  干部任用的新思路

  看来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各层级“减副”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对中国干部选拔及任用制度的分析中,人事调整折射出的高官成长背景多元化也颇为引人瞩目。例如,进入2005年,多位具有政法委工作背景的官员开始主政一方——

  年初,杜宇新结束了长达一年的兼职生涯,专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此前一年,杜一直肩挑省政法委书记和市委书记两职。

  三月底,壮族高官马飚从广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任上履新。他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百色地区行署专员、中共百色地委书记等职。

  几乎同时,原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金龙也被任命为合肥市委书记。

  如果仅将上述现象归结为个案,那么从政法委到省会城市,但若上述人事调整并非个案的话,从中或可体察出中央在干部任用方面的新思路。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政法委是主管党内与政府的情报、治安、警卫、劳教、司法、检察等系统的首脑机构。据北京大学侯猛博士考证,其历史可以追溯至革命战争时期。它的存在正是建立在对公安制度、检察和法院制度协调的基础之上的。

  侯猛认为,为了保证中国宏观上政治任务的完成,而这种政治任务需要专门的部门协调完成,由此建立政法委员会制度来协调公、检、法制度。但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时期,政法委员会的政法职能与运作功能发生了诸多变化。

  首先,党领导政法工作的机关并不限于政法委员会。由于当前反腐败斗争成为政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内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角色便凸现出来。而纪委在大案要案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亦在这些方面具体指导和协调公、检、法的工作。

  另据组织部门人士介绍,虽然省委政法委书记和省会城市市委书记同属省委常委,但一般而言,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由于主持一方的全面工作,而且省会城市通常在该省的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在地方获得的工作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因此,上述履新的官员虽属平调,但却都可以称得上是提拔重用。而且单从公开的简历来看,他们也都是中央着力培养的对象,全面主持中心城市工作的历练无疑有助于他们在更高职位施展才华。

  事实上,中国官员成长背景的多元化,并非始自今日。

  据学者房宁分析,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五湖四海”便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和最传统的政治录用原则,并且采用了中国特色的话语加以表达。这一组织原则的产生与当时分散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干部是出自受过系统教育和在实践中成长的德才兼备的正规人才。但“五湖四海”的原则仍被继续坚持了下来,只是内容和标准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内容和标准的变化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说过,对于一个稳定而成熟的政治体系而言,结构的多层次和复杂性是必备的特点。此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治体系来说,其政治权力结构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就当下中国而言,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流。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官方追求的目标。这些深具政法委工作背景的官员主政一方,可以为上述论断做一个注脚。-

  各省未曾递补省委副书记

  时 间 姓名 原 职 现 职

  2004年12月刘 鹏四川省委副书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2004年12月卢展工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委书记

  2004年12月杨传堂青海省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5年1月王富玉海南省委副书记贵州省委副书记

  2005年1月王昭耀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2005年1月冯文海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2005年1月黄丽满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人大主任

  2005年2月潘 琦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

  2005年2月张保庆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2005年3月聂卫国重庆市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

  2005年4月徐明阳西藏自治区区委副书记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

  2005年5月黄瑞霖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各省省委副书记人数

  个数 省 份

  3福建、海南、河北

  4安徽、湖北、青海、陕西、

  山西、宁夏、重庆

  江西、山东、江苏、浙江、

  广东、湖南、河南、云南、

  5贵州、四川、甘肃、辽宁、

  吉林、黑龙江、广西、

  内蒙古、上海、天津

  6个以上北京、西藏、新疆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